[FS:CONTENT_START]
某(六一) 高年衛陽式微。寒邪外侵。引動飲邪。上逆咳嗽。形寒。仲景雲。治飲不治咳。當以溫藥通和之。(外寒引動宿飲上逆)
杏仁(三錢) 粗桂枝(一錢) 淡乾薑(一錢半) 茯苓(三錢) 苡仁(三錢) 炙草(四分)
周 向有耳聾鳴響。是水虧木火蒙竅。冬陽不潛。亦屬下元之虛。但今咳聾。喉下有痰音。脅痛。
臥著氣沖。乃沖陽升而痰飲泛。脈浮。當此驟冷。恐有外寒引動內飲。議開太陽以肅上。
雲茯苓 粗桂枝 乾薑 五味(同姜打) 白芍 炙草當午時服。
某(二一) 新涼外束。肺受寒冷。氣餒不降。宿飲上干。而病發矣。法當曖護背心。宿病可卻。
淡生薑粉 半夏 蛤蜊粉 茯苓 桂枝木 苡仁煎湯。
某(五十) 背寒咳逆。此屬飲象。先當辛通飲邪。以降肺氣。(飲上逆肺氣不降)
鮮枇杷葉 杏仁 茯苓 橘紅 生薑 半夏
某(五二) 脈右大弦。氣喘。咳唾濁沫。不能著枕。喜飲湯水。遇寒病發。此屬飲邪留於肺衛。如見咳。投以清潤。愈投愈劇矣。
葶藶子 山東大棗
徐(氏) 痰飲上吐。喘不得臥。乃溫邪阻蔽肺氣。氣不下降。壅滯不能著右。議用宣通。開氣分方法。
小青龍去細辛麻黃加苡仁白糖炒石膏。
沈(嫗) 冬溫。陽不潛伏。伏飲上泛。仲景雲。脈沉屬飲。面色鮮明為飲。飲家咳甚。當治其飲。不當治咳。緣高年下焦根蒂已虛。因溫暖氣洩。不主收藏。飲邪上擾乘肺。肺氣不降。一身之氣交阻。
熏灼不休。絡血上沸。
經雲。不得臥。臥則喘甚痺塞。乃肺氣之逆亂也。若以見病圖病。昧於色診候氣。必致由咳變幻。腹腫脹滿。漸不可挽。明眼醫者。勿得忽為泛泛可也。茲就管見。略述大意。議開太陽。以使飲濁下趨。仍無礙於冬溫。從仲景小青龍越婢合法。
杏仁 茯苓 苡仁 炒半夏 桂枝木 石膏白芍 炙草
方(氏) 冷暖失和。飲泛氣逆。為浮腫喘咳。腹脹。臥則沖嗆。議用越婢方。
石膏 杏仁 桂枝 炒半夏 茯苓 炙草
施(四七) 勞煩太甚胃陽受傷。外衛單薄。怯寒畏冷。食物少運痰飲內起。氣阻濁凝胸背皆痛。辛甘理陽已效。當此長夏。脾胃主令。崇其生氣。體旺病可全好。(脾胃陽虛) 六君子加益智木香。
黃(三四) 身居沿海。氛瘴霧露客邪。侵入清陽。陽傷畏寒。久嗽病患不知卻病護身。猶然用力承辦。
裡結飲邪。沉痼不卻病。茯苓桂枝湯。
胡(四六) 脈沉而微。微則陽氣不足。沉乃寒水陰凝。心痛怔忡。漸及兩脅下墜。由陽衰不主營運。痰飲聚氣欲阻。致痛之來。其心震之謂。亦如波撼岳陽之義。議用外台茯苓飲合桂苓方。
人參 茯苓 半夏 枳實 桂枝 薑汁
白(二六) 脈沉小弦。為陰濁飲邪。 質陽不充旺。胸中清氣不得舒展曠達。偶觸入寒冷。或誤進寒物飲邪暴冷。凝結胸痞。當平日食物。忌用酒肉腥濁。便清陽流行。常服仲景苓桂術甘湯百劑。若病來因冷。即服大順散。
戴 病去。神已爽慧。但本脈帶弦。平素有飲。為陽氣不足之體。年紀漸多。防有風痺。此酒肉宜少用。勞怒當深戒矣。議外台茯苓飲方。
人參 茯苓 廣皮 枳實 半夏 金石斛
朱(四九) 煩勞太過。陽傷。痰飲日聚。陽蹺脈空。寤不成寐衛陽失護。毛髮[FS:PAGE]自墜。乃日就其衰奪矣。
初進通飲濁以蘇陽。接服外台茯苓飲。
吳(氏) 脈弦。背中冷。左偏微痛。食少欲嘔。四肢牽強。此飲邪內結。議通陽氣。
桂枝 茯苓 半夏 薑汁 炙草 大棗
某 眩暈噁心胸脘不爽。脈右弦左弱。面色紅亮。此乃痰飲上泛。有厥中之事。
炒半夏 制蒺藜 橘紅 煨天麻 石菖蒲 茯苓 薑汁
尤 口中味淡。是胃陽虛。夫濁飲下降痛緩。向有飲濕為患。若不急進溫通理陽。濁飲必致復聚。議大半夏湯法。
人參 半夏 茯苓 枳實 薑汁
張(二七) 酒客谷少中虛。常進疏散表藥。外衛之陽亦傷。其痰飲發時。胸中痞塞。自述或饑遇冷病來。其為陽氣受病何疑。不必見痰搜逐。但護中焦脾胃。使陽氣健運不息。陰濁痰涎。焉有竊踞之理。(脾陽不運)
生於術 川桂枝 茯苓 淡姜渣 苡仁 澤瀉 姜棗湯法丸。
王(三二) 脈沉為痰飲。是陽氣不足。濁陰欲蔽。當以理脾為先。俾中陽默運。即仲景外飲治脾之意。
苓桂術甘加半夏陳皮水法丸。
某(三四) 舌白。咳逆不渴。非飲象而何。宜宣溫藥和之。
杏仁 苡仁 半夏 乾薑 粗桂枝 茯苓 濃樸 炙草
某 食後脘中痞阻。按之漉漉有聲。手麻脅痛。心煩。耳目昏眩。是氣不流行。痰飲內聚中焦。用桂苓丸。竹瀝薑汁法丸。
又 桂枝 人參 茯苓 半夏 廣皮 炙草
黃 味過甘膩。中氣緩。不主運。延綿百天。聚氣結飲。東垣雲。病久發不焦。毛不落。不食不饑。乃痰飲為患。飲屬陰類。故不渴飲。仲景五飲互異。其要言不繁。當以溫藥和之。通陽方法。固無容疑惑。大意外飲宜治脾。內飲治腎。是規矩準繩矣。議用苓桂術甘湯。
某 形體似乎壯實。陽氣外洩。畏風怯冷。脾陽消乏。不司健運。水谷悍氣。蒸變痰飲。隧道日壅。
上實下虛。仲景謂飲邪當以溫藥和之。苓桂術甘得效。從外飲立方。
人參 淡附子 生於術 枳實 茯苓 澤瀉荊瀝薑汁法丸。
某 老人久嗽妨食。議以外飲治脾。苓桂術甘湯。
王(三四) 脈沉。背寒。心悸如墜。形盛氣衰。漸有痰飲內聚。當溫通補陽方復辟。斯飲濁自解。(脾腎陽虛)
人參 淡附子 乾薑 茯苓 生於術 生白芍
馮 陽虛則形寒汗出。痰飲痞聚。都是陰濁成形。乘陽氣衰微。致上干竊踞。古人法則。必通其陽以掃陰氛。但宿病無急攻方。況平素憂鬱。氣滯血澀。久耗之體。不敢純剛。防劫液耳。
人參 熟附子 淡乾薑 炒川椒 川桂枝 烏梅肉 生白芍 另真武丸(三兩)
程(四八) 左脈沉靜。右脈微弦。四旬清陽日薄。脾臟鼓運漸遲。加以煩心縈思。水谷悍氣。蘊蒸痰飲。
仲景謂外飲當治脾陽。況中年常有遺洩之患。按脈非龍相之動搏。議固下益腎。轉旋運脾二方。分早晚服。早服從還少聚精七寶。參用丸方。
熟地 蓯蓉 枸杞 五味 萸肉 茯神山藥 菟絲 覆盆 魚膠 菖蒲 遠志 龍骨 青鹽熟蜜同棗肉搗丸。早服五七錢。
茅術 於術 半夏 茯苓 廣皮 生益智 白蒺 鉤籐姜棗湯泛丸。晚服三錢。開水下。
徐 清陽未展。濁陰欲踞。久延必結痰飲。議用真武丸二錢五分。人參一錢煎湯送。胃陽得震。
濁當退避矣。十服。
某 脈沉弦。飲泛嗆咳。[FS:PAGE]乃下虛無以制上。議早服腎氣丸。攝納下焦散失。以治水泛之飲。午服外台茯苓飲。轉旋中焦。使食不致釀痰。茯苓飲去術。
某(七一) 高年久嗽。脈象弦大。寤不成寐。乃陽氣微漓。濁飲上泛。仲景雲。進溫藥和之。(脾胃陽虛飲逆咳嘔)
杏仁(三錢) 茯苓(三錢) 川桂枝(一錢) 生薑(一錢) 苡仁(三錢) 炙草(四分) 大棗(二枚)
顧(二四) 咳嗽數月。嘔出涎沫。建中不應。已非營衛損傷。視其面色鮮明。飲食仍進。仿飲邪主治。
小半夏湯加桂枝杏仁薑汁。
李(三八) 勞傷陽氣。內起痰飲。臥著氣鈍飲阻。其咳為多。痰出稍通勢緩。且體常汗洩。非風寒表邪不解。並不熱渴。亦非火炎爍金。仲景雲。飲家而咳。當治飲。不當治咳。
茯苓 桂枝木 苡仁 炙草 薑汁
陳 脈澀小。舌白不渴。身動嘔痰。身如在舟車中。此寒熱攻胃致傷。逆氣痰飲互結。通補陽明為正。白朮甘草守中。未能去濕。宜緩商。
人參汁 半夏 枳實汁 茯苓 竹瀝 薑汁
馬(三四) 肌肉豐溢。脈來沉緩。始發右季脅痛。湯飲下嚥。汨汨有聲。吐痰涎頭痛。此皆脾胃陽微。寒濕滯聚。年方壯盛。不必介懷。溫中佐其條達。運通為宜。
茅術 濃樸 半夏 茯苓 陳皮 淡姜渣 胡蘆巴 炙草 薑汁泛丸
馬(四十) 甘緩頗安。辛洩不受。此陽分氣衰。將來飲邪日聚。然臥著咳多。清氣失旋。先用苓桂術甘湯。繼進外台茯苓飲。
曹(四七) 中年陽氣日薄。痰飲皆屬陰濁。上乾清道。為沖逆咳嗽。仲景治法。外飲治脾。內飲治腎。分晰甚明。昔年曾用桂苓澤術得效。是治支飲治法。數年真氣更衰。古人謂飲邪當以溫藥和之。須忌治嗽肺[FS:CONTENT_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