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張子琳醫療經驗選輯》,見張老治療淋證善用五淋散。
五淋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療「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宣,出少起多,臍腹急痛,蓄作有時,勞倦即發,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熱淋便血,並皆治之。」原方組成:「赤茯苓六兩,當歸(去蘆)、甘草(生用)各五兩,赤芍葯(去蘆,剉)、山梔子仁各二十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儘管陳修園說:「(淋病)治者都不重在膀胱,而重在三焦……治三焦與膀胱之正法,則用五淋散。」(見《時方妙用》)
《時方歌括》中引用柯韻伯之語:「梔、苓治心肺,以通上焦之氣,而五志火清;歸、芍滋肝腎,以安下焦之氣,而五臟陰復;甘草調中焦之氣,而陰陽分清。則太陽之氣自化,而膀胱之水潔矣。此治本之計,法之盡善者也。」說理可謂明白,但反覆品讀,終也不能徹悟。
沒有學會使用五淋散治淋,但從三焦論治淋證一法倒對筆者有所啟發。陳修園在《時方妙用》中進一步指出:「三焦包羅臟腑,主氣而即主水,故曰『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上焦如霧』,氣中有水也;『下焦如瀆』,水中有氣也;『中焦如漚』,氣水相涵於其中也。凡水道不通,溢於外而為腫,積於中而為脹,凌於肺為咳嘔,流於腸為洩瀉,宜專責之三焦,與他髒無涉。」讀及此段,筆者想到了小柴胡湯,想到了小柴胡湯治療三焦之氣,小柴胡湯治療三焦之水。
在此後的臨證中,筆者每用小柴胡湯加減,從三焦入手治療淋證,取效頗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