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病人如親人 待病人如客人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衛生工作目標,而實際情況是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除了體制的原因外,醫患之間的矛盾衝突,成了這一困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破解這一困局,促進醫患關係良性發展,進一步提升醫院的服務質量,是醫院管理者必須面臨的課題。去年十八大召開後,四川省遂寧市中醫院開始廣泛徵求全院幹部職工的意見和建議,創新性地提出了「視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客人」的服務理念。現就這一理念作溯源性探討,旨在拋磚引玉,使其得到進一步完善。

  樹立「救人活命」的執業觀

我國歷代醫家認為,醫生的神聖職責當是「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其實古人學醫的初始動機就是為「君親」治病,以盡忠盡孝,同時也為民眾解除危厄以「兼愛」天下,既然是為「君王」「親人」,治病的神聖職業,當然是「非仁孝之士不可託也」。醫者除了「救人活命」,用心而治之外,只能常懷「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的兼愛大眾的念想。

如何讓醫者牢固樹立起「救人活命」的執業觀念?我們主張,為醫者應「易地以觀」。清代名醫費伯雄認為:「欲救人而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我如有疾,望醫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觀,則利心自淡。」這就是說,醫生應站在病人親屬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擬定治療措施,有了這種正確的執業觀,治病時就能像對親人般細心、用心,接診病人時就能像對賓客般周到、熱情。

  樹立「疏財重義」的功利觀

自古以來,醫術被稱為「仁術」,醫生被稱為「仁人」,這一「仁」字既包括了「少私寡慾」的疏財重義觀念,還要求醫生必須具備「博愛仁慈」的心腸。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金錢至上,物慾氾濫已不是個別現象,親人、客人這些重要人倫理念,已經被「向錢看」、「自我中心意識」所取代,如果一個社會沉淪到了為親人和客人盡心出力都要談到「利害」時,不管是享受方還是出力方,都會因此產生不信任,醫患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劇烈也就不難理解了。而在中醫學的傳統文化裡,既有儒家「仁者愛人」的養分,又有道家「少私寡慾」的精髓。當今我們更要弘揚「視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客人」理念,對病人要像對親人一樣孝悌、待客人一樣真誠,慈悲為懷,施恩不圖回報,救難不計名利,切忌「持已所長,專心經略財物」。歷代醫家之所以有「名」,不僅是他們醫技高明,「疏財重義」的功利觀更使他們名噪千秋。

  樹立「精深廣博」的技術觀

良好的願望必須建立在堅實的措施上,如果一名醫生僅有「視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客人」理念,沒有精湛醫術,廣博知識,也只能是無本之木的美好設想而已,如果親人臥病床榻,客人不幸染恙,我們只能端茶倒水,噓寒問暖,不能救治他於倒懸,最終的效果也是對親人和客人的不敬不孝不尊,可見「視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客人」的核心就是要醫者樹立起「精深廣博」的技術觀,牢記「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於藥」。必須「精究方術,博采眾方」, 「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無失,處刺針藥,勿得參差。」這樣,「視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客人」才會有實際內容而真正服務於病人。

  樹立「專一沉潛」的治學觀

如果說「視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客人」必須具備「精深廣博」的技術手段,那麼「專一沉潛」的治學態度,是使技術手段「精深廣博」的動力和源泉。治學,不惟是技術的「精深廣博」,更是操守的修煉和昇華。中醫學認為:「醫者,意也。」用心體驗,才能得其精要。晉代名醫王叔和強調:「醫藥為用,性命所繫」,「誠能留心研窮,究其微賾,則可比蹤古賢,代無橫夭矣。」醫者臨床時,當跳出醫患關係模式而進入親人、客人情感境界時,就會深深體悟出古代醫家要求治學時「思貴專一,不容淺嘗者問津;學貴沉潛,不延浮躁者涉獵」的深遠寓意。如果治學時淺嘗輒止,孟浪浮躁,墨守成規,技不壓厄,最終只能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即使你有好願望,親人也難享好的療效的尷尬結果。因此,要視患如親,待患如客,必須要有建立在「專一沉潛」基礎上的「精深廣博」的技術,學習上要深入細緻,潛心研讀,「不至豁然大悟不止」。這樣才能「於以拯救蒼生,而藥無虛發,方必有功」。歷代先賢的學術精髓才能得以發揚光大,自己的理論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才能日益提高,臨床時我們才會無愧於親情和友情。

  樹立「普同一等」的服務觀

同是父母生,同為炎黃孫,兄弟姐妹一家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視這種親情人倫關係的維繫,面對疾厄,共同對付,幸福來臨,共同歡享,絕少有三六九等的身份區別,因而醫生替病人治病救厄,消災除害時,「視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客人」是最佳的服務模式,不管病人本身狀況如何,醫生必須「先發大慈惻隱之心」,既然病人是我們的「親人」,就診時是我們請來的「客人」,因而在臨床上「若有疾厄求者,(醫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至親之想」。這種「普同一等」的服務觀,自然縮短了醫患之間的感情距離,同時醫生也會摒棄以貌取人,衣帽取人等雜念,而是「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一心撲在病人的救治上。

  樹立「奉獻社會」的濟世觀

病人如親人,醫院似家庭,家是小的國,國是大家庭。古代中醫學者不僅把病人視為親人,還在這種「家國」文化觀念影響下,常常把為社會公益事業謀利益作為已任,因而老百姓也把中醫生稱為「濟世之人」。主要表現在恤民賑災、匡正學術偏見和力挽社會頹風三個方面。「視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客人」目的就是使醫生不僅要視患如親,待患如客,更要站在「家國」的高度,認清醫院是社會公益性福利事業這一特性,深刻牢記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當下,醫生都有濟世的重要社會職責——為天下人服務,為社會出力。而這種賑濟社會的職責完全是建立在回報社會,不要索取、不怕勞苦、不怕犧牲,徹底體現個人價值的基礎上的。今後我們將更加積極主動參與社會的各項公益活動,為職工奉獻社會提供機會,通過社會的認可,使職工的濟世觀念不斷得到強化,激發他們愛院、愛家、愛社會的情感。真正體現「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不僅僅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以自己的子女為子女,讓中國傳統文化裡的「仁慈兼愛」思想,通過「視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客人」服務在醫院進一步發揚光大。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