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疳積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症,又稱蛋白質、熱量不足性營養不良症,多發生在3歲以下的嬰幼兒。其主要原因是由於餵養不當或某些疾病(嬰幼兒腹瀉,先天幽門狹窄,顎裂,急慢性傳染病,寄生蟲病等)引起的蛋白質或熱量不足所致。營養不良屬於中醫學的「疳積」範圍。患兒體重不增或減輕是營養不良的最初症狀。久病者身高也低於正常。皮下脂肪逐漸減少和消失,明顯消瘦。皮下脂肪消減的順序是,先為腹部,其次為胸、背、腰部、上下肢、臂部,最後是額、頸及面部;還表現有皮膚乾燥、蒼白、鬆弛和失去彈性。患兒的肌肉多發育不良,運動機能多發育遲緩。重度營養不良者體溫偏低,智育發育不全。初起往往多哭而煩躁,繼之變為呆鈍,睡眠不佳,對周圍環境反應較差,食慾低下以致消失。往往伴有腹瀉與嘔吐,極重度者可發生水腫,可伴發營養性貧血和各種維生素缺乏症等。
一、刮痧治療
(一)症狀
初期有不思飲食,噁心嘔吐,腹脹或腹瀉,繼而可見煩躁好哭,睡眠不實,喜歡俯臥,手足心熱,午後兩顴部發紅,大便時干時溏,小便如淘米水樣,日久則見面色蒼黃,機體消瘦,頭髮稀少如穗狀,頭大頸細,腹大肚臍突出,精神委靡不振等。
(二)治法
(1)選穴 脾俞、胃俞、中脘、天樞、章門、氣海、足三里、魚際、四縫。(見圖8-2-1、圖8-2-2、圖8-2-3、圖8-2-4、圖8-2-5、圖8-2-6)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中皖: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天樞: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
章門:在側腹部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緣。
氣海:仰臥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1.5寸。
足三里: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魚際:在手拇指本節(第一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當第一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四縫:在手掌面,除拇指外,食、中、無名、小指四指中節縫紋的中央。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刮腹脅部中脘、章門、天樞、氣海,然後放痧魚際、四縫,最後刮足三里。
(4)刮拭方法 補瀉兼施。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脾俞至胃俞穴,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出痧為度。刮拭腹部正中線,從中脘穴向下刮至氣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再分別刮拭腹部章門、天樞穴,30次,不宜過重,出痧為度。魚際、四縫放痧,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於針刺部位,經常規消毒後,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少量出血,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最後刮下肢外側足三里穴,由上至下,中問不宜停頓,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
二、病例
患兒,男,1歲多。於生後3個月即出現厭食,僅食母乳,不願吃固體食物、進食後腹脹,時有嘔吐,面色發黃,體弱、無力,坐立均落後於同齡兒,不會行走,智力發育正常。在當地醫院多次就診,診斷「營養不良性貧血」、「佝僂病」、「消化不良」,對症治療無效。取脾俞、胃俞、中脘、天樞、章門、氣海、足三里、魚際、四縫穴,在塗抹刮痧油之後,行刮痧治療,每週2次。1周後,患兒飲食正常,嘔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