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大國醫》之美

掩卷《大國醫》,北京中醫藥大學羅大倫博士為我們依次呈現了王孟英、朱丹溪、李東垣、繆希雍、錢乙5位大醫家的精彩人生,簡潔而不失內涵,通俗而不失典雅,詼諧而不失莊重,讀完很受裨益。我從這些大國醫身上發現了他們各自的美,現歸納如下。

王孟英——半癡之美

王孟英,我國清代著名的溫病學家,著有《溫熱經緯》。14歲,其父因病故,遺言「必期有用於世」,遂始學醫。眾人皆雲其呆傻,似半個癡兒,孟英不怒反笑,取號「半癡山人」。霍亂、瘧疾來臨時,半癡義無反顧,將個人、家庭生死置之度外,心懸千里之外的勞苦大眾,始終奮鬥在治療的第一線,終不幸被感染,馬革裹屍而還。半癡之美,是勇士之美,敢於直面淋漓的鮮血,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

朱丹溪——晚成之美

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陰派的代表人物。丹溪曾為一鄉之里正,好打抱不平,常鮮衣怒馬,仗劍江湖。古人云:「年過三十不學藝。」三十又六,拜許謙習理學,後妻亡師病,遂志岐黃。年四十四,方欲拜羅知悌為師,不見,便「日日拱立於其門,大風雨不易」。三月後,師沐浴更衣,大開中門,鄭重收其為徒。其求學情之真,意之切,心之誠,無不謂之動容!

李東垣——銳氣之美

李東垣,亦為金元四大家之一,補土派的創始人。他一出場便語出驚人,年雖少,見張元素,擲千金,並言:「我要學習您全部的醫術。」這是何等銳氣!現在很多的80後和90後,最缺乏的就是一股銳氣、一份執著。師為之震驚,遂收為徒。他雖家財萬貫,卻潔身自好,勤奮刻苦,不辱師門,終成一代宗師。

繆希雍——自救之美

繆希雍,明代著名醫學家,深究藥物炮製,著有《先醒齋醫學廣筆記》等。出身於官宦之家,後父歿,嘗盡人間冷暖。17歲患瘧疾,世醫謂之無救。病榻之上,自學《內經》,悟其要義,自擬藥方,「不旬日廖」。假如當時他聽任了庸醫的擺佈,放棄了自己,中醫歷史長河中必然少了一顆璀璨的明星。

錢乙——望神之美

錢乙,北宋著名兒科學家,幼科鼻祖,其著《小兒藥證直訣》對後世影響深遠。《難經》云:「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中醫診斷的最高境界是望診,而錢乙恰恰是個中翹楚,自創小兒「面上證」 「目內證」,時任太醫院,眾醫無不欽佩。他還精於五臟辨證,創立五臟補瀉方劑,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六味地黃丸了。

5位大國醫,五種之美,構成了其各自的本色人生,其酸甜苦辣、啟迪後人。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18歲那一年,我進入安徽中醫藥大學學習,至今快7年了。今日讀完《大國醫》,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當今我輩學子,欲學好中醫,達到大國醫的完美人生,至少首先應具備以下幾點:

學醫者,要有健康風骨

五位大國醫,或自幼羸弱,或親友故去,或仕途不濟,都走上了行醫濟世這條路。而學醫後的他們,都深諳中醫養生之道,個個都年逾古稀後,方駕鶴西去。現今,試想坐診的醫生,羸瘦尪弱,狀若欲倒,又何以取信於病家。相反,仙風道骨,鶴髮童顏,未治已取信三分。所以,學醫者,即使不能仙風道骨,也至少擁有健康風骨,方能造福於世。

學醫者,立學先立品

清代醫家葉天士曾要求弟子要做到「三需、三戒、三敢」,即需仁、需勤、需文;戒貪、戒閉、戒傲;敢疑、敢干、敢當。學醫必須要先立品。我的導師在門診帶教時,常常告誡我們:做學問,必須先做人,而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把學問做好。「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只有品行端正、淡泊名利的人,才能持之以恆,潛心醫學,終有所悟。

學醫者,必須苦讀深思

入學以來,令我頗為感觸的一件事,是一個星期六的晚上和室友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遊玩,卻發現他們的大部分自習室裡竟座無虛席。那一刻,我們的內心無比震撼。本是該休息的時間,但他們依然選擇了苦讀。古往今來,偉大的人無不是「熬」出來的。現今,倘若我輩中醫學子也能雞鳴而起、星旋而息,何愁中醫不繼、中醫不承?

學中醫者,必須文哲兼備

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指出:「學中醫者,必須文理通,哲理通,醫理通。」中醫文化是植根於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古人云:「秀才學醫,如籠中抓雞。」可見,文化底蘊越深,學習中醫經典便更加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陰陽五行八卦,精氣血津液,三焦六經八綱辨證,無不體現了先哲們的超凡智慧。就自身體會而言,在本科期間,我們先學習了《醫古文》這門課,然後再學習《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四大經典時,就會發現晦澀難懂的繁體字也變得「活潑可愛」了。因此,我們只有鑽研國學,明辨哲理,才能洞悉中醫學之精髓。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