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沈起鳳在其文言小說《諧鐸》中,曾經講了一個用畫治病的小故事。
安徽黃山蜉溪村有一個名叫潘琬的年輕人,相貌堂堂,玉樹臨風。他的妻子尹氏,長得也是如花似玉。兩人有處房產,房屋庭前植有海棠數株,每當海棠花開時節,潘琬就常與媳婦在此遊玩、嬉戲。若干年後,潘琬得病而死,守了寡的尹氏大為悲慟,整日鬱鬱寡歡。一日,她再次路過種有海棠的那處房產,恰逢海棠盛開,花枝爛漫。尹氏睹物思人,觸緒縈懷,一時間神情恍惚,不久就生了重病,久醫無效。
尹氏有個本家兄弟叫慧生,他喜愛作畫,聽說尹氏的事後,說:「這是心病,還得心藥來治。」於是,慧生就畫了很多幅畫作,畫面上大多是潘琬的「風流韻事」:他常常躺在海棠樹下,周圍有五六個妖艷的女子,有的在拈花,有的在嗅花,有的正等著潘琬將海棠花插到自己頭上……隨後,慧生便將畫作拿給了尹氏,說:「以前姐夫在世之時,曾把一卷畫放在我家裡,當時害怕姐姐生氣,就一直在我那放著。現在姐夫已經故去了,我覺得還是完璧歸趙的好。」尹氏接過這些畫,看了很久,氣得滿面通紅,越想越覺得為了這樣的男人抑鬱成疾是不值得的事兒,心結就慢慢解開了。
因為思念親人而抑鬱成疾是常有的事兒。這樣的疾病,最初都是心理、精神、情緒等方面的因素,也即是心理疾病。針對這樣的疾病,一般的藥物治療效果並不明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相對應的療法。一卷畫作,竟然治好了一個女子的心病,這其實是「厭惡療法」的功效——原本是愛得死去活來的丈夫,突然間發現了他原來曾犯過不可原諒的錯誤,當初的愛意和思念,無形之中就會大打折扣,甚至由愛生恨,與之同時,當初悲傷的情緒無疑也會減弱或轉化,身體上的恢復也僅僅就是時間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