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與津液的關係

血和津液均為液態物質,都具有滋潤、濡養和運載的功能,與氣相對而言均屬於陰。故兩者在生理上相互資生、相互轉化,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相互累及,關係更為密切。

(一)血對津液的作用

運行於脈中的血液,滲出於脈外便轉化為有濡潤作用的津液,以濡潤臟腑組織和官竅,也可彌補脈外津液的不足。其中部分津液可轉化為汗液排出體外,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說。當血液虧耗,尤其是在失血時,脈中血少,不能化為津液,反而需要脈外津液進入脈中,以補償血容量之不足,因而導致脈外津液的虧損,出現口渴、尿少、皮膚乾燥等症狀。因此,對於失血患者,治療上不宜妄用汗法,所謂「奪血者無汗」(《靈樞·營衛生會》),「衄家不可發汗」、「亡血家不可發汗」(《傷寒論》)。

(二)津液對血的作用

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脾胃運化水谷所生成的津液,可上輸於心肺,進入脈中,與營氣相合化生為血液。另外,布散於肌肉、腠理等處的津液,也可以不斷地滲入孫絡,以化生和補充血液。因此,如果津液大量損耗,不僅滲入脈內之津液減少,反而脈內之液態成分會較多地滲出於脈外,使血容量驟減,血液變得黏稠,從而形成血脈空虛、津枯血燥或津虧血瘀等病變。所以,對於多汗奪津或因吐、瀉等致津液大量丟失的患者,不可輕用破血逐瘀之峻劑。此即《靈樞·營衛生會》所言「奪汗者無血」之意。

血與津液不僅同源互化,而且在運行輸布過程中相輔相成,相互轉化,津可入血,血可成津,「水中有血,血中有水」,「水與血原並行而不悖」(《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共同發揮其滋潤、濡養作用,故有「津血同源」之說。在病理上血與津液又相互影響,「血不利則為水」(《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即血行不暢,瘀血阻滯,可導致津液輸布障礙而形成水濕痰飲;反之,水濕痰飲內生,亦可阻滯氣血,使血行不暢而致瘀血。故中醫學亦有「痰瘀相關」之說。正由於血與津液在病理上常相互影響而並存,故在臨床治療上,亦應注意水病治血、血病治水、水血兼顧等。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