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運行於脈管之中,循環不已,流布全身,發揮其營養全身的生理作用,取決於多個臟腑生理功能的協調,同時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一)血液運行與臟腑的關係
血液的正常運行,主要與心、肺、肝、脾等髒的功能密切相關。
1.心
心主血脈,心與脈連接的閉環通路是血液循行的通道,心氣的推動、心陽的溫煦、心血的充足是保證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的基本條件,其中心氣的推動是其根本動力。若心氣充沛,推動血行有力,則血液運行正常;反之,心氣不足,推動無力,則會出現血行緩慢甚或瘀阻的病理變化。因此,心在血液的循行中起著主導的作用。
2.肺
肺朝百脈,主治節,輔助心臟推動血行,其對血液運行的作用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肺主一身之氣,參與宗氣的生成,宗氣貫心脈而行氣血,能促進血液的運行;二是肺主宣發肅降,調節全身氣機,隨著氣的升降運動推動血液運行到全身。另外,肺司呼吸,呼濁吸清,主宰著血液中清濁之氣的交換,影響著血液之清濁,進而也影響血液的運行。
3.肝
肝對血液運行的影響,是通過主疏洩和主藏血兩方面來實現的。首先,肝主疏洩,調暢氣機,而氣機的調暢是保證血行通暢的一個重要環節,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其次,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作用,可以根據人體生理活動的需要,及時調節各部位循環血量,以維持血液循環及血流量的均衡;另外,肝藏血的功能還可防止血液逸出脈外,而避免出血的發生,以維持正常的血行。
4.脾
脾主統血,脾氣能夠約束血液在脈管內運行,防止其逸出脈外。如清·沈明宗《金匱要略注》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脾對血的統攝,主要通過脾運化之水谷精微不斷化生氣來實現。故脾氣健運,氣足血旺,則能固攝血液在脈中運行;若脾氣虛弱,統血無力,血溢脈外,可致各種出血。另外,腎精所化的元氣不但能派生臟腑之氣和經絡之氣,還有激發和推動作用。所以,心、肺、肝等髒對血液運行的推動,亦賴元氣的激發。因此,年邁腎虛,元氣不足時,諸臟腑功能減退,推動血行功能乏力,也會形成血行瘀阻的病理變化。
(二)影響血液運行的因素
血液在脈管中運行,依賴於氣的推動與固攝,並與血液本身的質量有關。因此,影響血液運行的因素,無非氣、脈管和血的質量等。
1.氣
血屬陰而主靜,血的運行一方面依賴於氣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又依賴於氣的固攝作用。氣的推動與固攝作用之間的協調平衡,是維持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條件。氣對血的作用又是通過臟腑之氣的生理活動實現的。心氣的推動、肺氣的宣降、肝氣的疏洩是推動和促進血液運行的重要因素;而脾氣的統攝和肝的藏血則是固攝血液運行的重要因素。臟腑之氣對血的推動和固攝作用是相輔相成的,既能推動血液的運行,防止血液運行不暢;又可固攝血液,防止血液無故流失。另外,「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澀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素問·調經論》)。因此,氣的溫煦作用對於血液的寒溫適度和正常運行具有重要的影響。若陽氣不足,溫煦失司,則血脈寒凝,血行不暢;反之,氣有餘便是火,火熱入血,則迫血妄行,導致出血。
2.脈
血行脈中,脈為「血府」,有約束血液運行的作用,如《靈樞·決氣》稱脈有「壅遏營氣,令無所避」的功能。因此,脈道的完好無損與通暢無阻也是保證血液正常運行的重要因素。若寒滯、痰凝、血瘀等導致脈管收縮或脈道不通,或由於火熱灼傷脈絡、內外傷等因素導致脈管損傷,皆可影響血行,使局部出現缺血或出血性病變。
3.血液的質量
血液的清濁、黏稠狀態等因素,可以影響血液自身的運行。如血液中痰濁較多,或血液黏稠,則可導致血行不暢而瘀滯。血液量的多少,也會影響到血的運行,如《玉機微義·血證門》說:血「注之於脈,少則澀,充則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