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肝

[FS:CONTENT_START]

肝的實體位於腹腔,橫膈之下,右脅之內。《靈樞·本藏》記述了肝的形態大小、位置高下偏正、質地堅脆與發病的關係。《難經·四十一難》載「肝獨有兩葉」,《四十二難》說:「膽在肝之短葉之間。」並記錄了肝的重量與左右分葉。其後歷代醫家對肝的形態解剖的認識大致相同,與現代解剖學對肝的位置、形態的描述基本一致。《內經》稱肝為「罷極之本 」(《素問·六節藏象論》),「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素問·靈蘭秘典論》),其生理功能為主疏洩和主藏血。《素問·調經論》等明確提出「肝藏血」,一直為後世醫家所遵從。《素問·五常政大論》曾云:「發生之紀,是謂啟陳。土疏洩,蒼氣達。」涉及「疏洩」一詞,本義為歲木太過,木氣達土,土得木氣之宣暢而疏通。元·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提出:「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洩者肝也。」認為與腎主閉藏相對而言,肝有疏洩精液的作用,首次將疏洩作為肝的功能論述,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隨後許多醫家明確將疏洩作為肝的主要功能提出,並逐漸擴展了肝主疏洩的生理作用。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則提出「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肝在五行屬木,為陰中之陽,通於春氣;在體合筋,開竊於目,其華在爪,在液為淚;肝藏魂,在志為怒;其經脈為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互絡屬,互為表裡。

(一)肝的生理功能

1.主疏洩

疏洩,即疏通、宣洩、暢達之義。肝主疏洩,是指肝具有疏通、調暢全身氣機的生理作用。氣機的調暢與否,又影響著血液和津液的運行、脾胃的運化、情志的變化以及生殖功能等諸多方面,所以,肝主疏洩是保障機體多種生理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條件。

(1)疏調氣血:肝對全身氣機的疏通、調暢,促使全身之氣通而不滯,散而不郁。而人體氣血相依,循環不息,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唐容川《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說:「肝屬木,木氣沖和調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氣血又為全身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肝的疏洩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經絡通利,臟腑器官功能旺盛和諧。肝的疏洩功能失常,常表現為兩類病理情況:一是疏洩不及,通常稱為「肝氣鬱結」,或因於肝之氣血陰陽不足,升發衝動無力,或因受阻而升動不利,以致氣機阻滯,表現為胸脅、乳房、少腹等部位脹滿疼痛不適;若氣滯血瘀,則可見上述部位刺痛,甚則形成癥積腫塊,婦女可見痛經,月經不調,甚則閉經。二是疏洩太過,即肝的氣陽火盛,升發衝動過於亢奮,以致氣行逆亂,肝氣上逆或橫逆,而見頭脹頭痛,面紅目赤,胸脅脹滿,煩躁易怒等症狀;甚則血隨氣逆,導致吐血、咯血等出血,或突然昏僕之暴厥證。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暴)厥。」

(2)調節情志:情志是指人體精神活動中以反映情感變化為主的一類心理過程,其中也包括了以思維為主要形式的「思」和以應激激情為主的「驚、恐」,中醫學中概稱為七情。人的正常情志活動以氣血的正常運行為基礎。《素問·八正神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靈樞·平人絕谷》云:「血脈和利,精神乃居。」而肝主疏洩,調暢氣機,促進血液運行,進而發揮調節情志的作用。所以,肝的疏洩功能正常,氣機調暢,氣血和調,則心情開朗舒暢,情志活動正常,其對情志刺激的耐受性也較高。否則,肝的疏洩功能失常,多可導致情志活動的異常變化。若疏洩不及,氣機不暢,表現在情志變化上則以抑鬱為主,如孤僻寡歡,悒鬱不樂,多愁善感,噯氣歎息,甚則沉默癡呆,表情淡漠,時欲悲傷啼哭等;若疏洩太過,氣機逆亂,在情志變化上[FS:PAGE]則以興奮為主,如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甚則妄言失志,喧鬧不寧,罵詈叫號,登高逾垣等。肝的疏洩功能與情志變化之間,常呈現出一種雙向互動的關係。一方面,肝的疏洩功能通過對氣血運行的調暢,對情志的正常發生與保持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許多情志的異常變化,常可導致肝失疏洩,氣機失調。清·魏之繡《柳州醫活》謂:「七情之病,必由肝起。」一般抑制性的情志變化如鬱怒、憂思等會抑制肝的疏洩功能的發揮,導致肝氣鬱結;亢奮性的情志變化如暴怒則會引動肝氣升發無制,導致肝氣疏洩太過的病理變化。

(3)促進消化: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依靠中焦脾胃的受納、腐熟與運化功能來完成。脾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則主要取決於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之間的協調平衡。《臨證指南醫案》云:「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而肝的疏洩功能,能促進脾氣的健升,使水谷精微得以上歸心肺;又能使胃氣和降,推動初步消化之食物下達小腸。所以,肝主疏洩對促進脾胃消化功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清·唐容川《血證論》謂:「木之性主於疏洩,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洩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洩水谷,滲洩中滿之症,在所不免。」在病理情況下,若肝郁氣滯,疏洩不及,木不疏土,脾失健運,則可見胸脅脹痛、納呆食少、腹脹、便溏等。肝氣亢盛,疏洩太過,肝木乘脾,則可見腸鳴矢氣、腹痛欲瀉、瀉後痛減等症;肝氣犯胃,胃失和降,多表現為噯氣、呃逆、噁心、嘔吐、嘈雜、吞酸、厭食、胃脘脹痛等症。肝主疏洩促進消化的作用,還表現於膽汁的分泌與排泄方面。膽汁可協助脾胃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而膽汁的生成來自肝臟,所謂「肝之餘氣,洩於膽,聚而成精 」(《東醫寶鑒》),膽汁的排泄有賴於肝的疏洩。清·唐容川《醫學見能》云:「膽者,肝之腑,屬木,主升清降濁,疏利中土。」故肝的疏洩功能正常與否,直接關係到膽汁的分泌排泄,進而影響脾胃消化功能。若肝之疏洩不及,膽汁排泄障礙,則可見食慾不振、厭食油膩、腹脹、便溏等症;肝之疏洩太過,氣火上逆,可致膽汁上逆或外溢,而見口苦、嘔吐黃綠苦水或黃疸。

(4)通利水道:水液在體內的輸布運行,是通過脾的運化、肺的宣發和肅降、腎的蒸騰氣化,以三焦為通道而布達全身。肝的疏洩功能,既可調暢肺、脾、腎三髒氣機,促進三髒調節水液的功能,又能通利三焦疏通水道,使水液通達全身,運行無阻。就氣與水液的關係而言,氣能行水,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停。因此,肝的疏洩功能正常,氣機調暢,則三焦氣治,水道通利;若肝失疏洩,則會導致肺、脾、腎氣化不利,三焦水道不暢,水液輸布障礙,而釀濕生痰或水濕停聚、泛溢,表現為梅核氣、癭瘤、瘰疬、水腫、臌脹、癃閉等。

(5)調理生殖:足厥陰肝經繞陰器,經少腹聯絡沖任二脈,而沖任同起胞中,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與女性生殖密切相關;肝在體合筋,前陰為眾多筋脈匯聚之處。《素問·厥論》云:「前陰者,宗筋之所聚。」《靈樞·經脈》曰:「足厥陰之別,……經脛上睪結於莖。」陰莖以筋為體,肝筋結於前陰。而沖任氣機的通暢,陰莖的勃起與精竅的啟閉正常,皆賴於肝的疏洩。因此,男女兩性的生殖功能均與肝有密切的關係。肝之疏洩得宜,在男子表現為適時的性慾勃發和洩精,在女性表現為排卵、月經適時,性慾正常。若肝之疏洩不及,氣血不能充養宗筋,則男女均可見性慾低下,男子還可見陽痿、早洩等,女子可見月經失調甚或閉經等;若疏洩太過,氣機逆亂,男子可有陽強易起、性慾亢奮或精竅開啟太過而病遺精、滑精,女子則可見月經先期,或血崩、夢交等症。當然,男女生殖機能的正常發揮,還有賴於腎的閉藏作用,是疏洩與閉藏兩方面協調配合的結果。正[FS:PAGE]如朱丹溪《格致余論》在總結肝腎兩髒對人體性活動的調控作用時所說:「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洩者肝也。」

2.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貯藏一定數量血液的作用。《素問·調經論》云:「肝藏血。」唐·王冰注《素問·五臟生成》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肝主藏血的生理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養肝制陽:肝貯藏一定數量的血液,一方面可滋養肝臟本身,保持肝體柔和;另一方面,血屬陰,可制約肝的陽氣,使之勿升動太過。只有肝之藏血充沛,陰血不虧,方可使肝的升動之性既沖和條達,又不致於亢逆為害,從而維持正常的疏洩功能。否則,肝的陰血不足,不能制約肝的陽氣升動,則易導致肝用太過,出現肝陽上亢、肝火上炎,甚則肝風內動等病理變化。正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所言:「肝為風木之髒,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腎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則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遂其條達暢舒之性。」

(2)調節血量:肝對人體各部分血量的分配有調節作用,這種調節血量的機能發揮,是以肝貯藏血液為物質基礎,以肝主疏洩為功能前提而完成的。其調節途徑:一是人體活動時,通過肝的疏洩功能,借助肝升發之氣的推動,將貯藏於肝的血液向機體外周輸送,以滿足生理活動的需要,如《素問·五臟生成篇》所言:「肝 (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當人體活動量減少時,血液需求量也相應減少,則一部分血液又歸藏於肝。二是調節沖任二脈之血量,控制女子月經來潮。《醫學真傳》說:「蓋沖任之血,肝所主也。」三是肝藏之血,輸送至腎並化為腎精。若肝藏血不足,不能滿足人體生理活動的需要,則會表現出一系列血虛的病理變化;如血不養目,則兩目昏花、乾澀,甚至夜盲;血不養筋,則筋脈拘急,屈伸不利,肢體麻木;不能充盈沖任,則女子月經量少,甚則閉經等。

(3)防止出血:氣能攝血,依賴於氣量的充沛和運行的正常。肝貯藏血液,防止出血效能的發揮,依賴於藏血與疏洩間的相互協調。只有肝主疏洩、調暢氣機功能正常,使氣血運行暢順[FS:CONTENT_END]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