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出可遍身的現代科學依據

「遍身微汗」是筆者首倡的廣汗法的治療目標。對於「微汗」的原則質疑不多,但是對於「遍身」,一些醫者和患者卻因為自身某些部位不會出汗而產生了懷疑,諸如:下半身會出汗嗎?小腿前面也會有汗嗎?手背上也能汗出嗎?頭頂也會有汗出嗎?……

為了給大家一個更明確的答案,筆者翻閱了《現在皮膚病學基礎》(2010年第2版),以下是此書中一些內容的匯總,希望大家從中能找出汗出可「遍身」的答案。

1.外泌汗腺(以往曾稱為小汗腺,本文中仍按習慣稱為小汗腺),因為其結構上具有腺管,可以直接將分泌的腺體排出,因此,現在以外泌汗腺命名。外泌汗腺在胚胎期僅存在於一般哺乳動物的足底,從種系發生的觀點看,在人類除掌跖部位以外,其他部位存在的小汗腺均是以後進化發生的。

2.小汗腺遍佈全身絕大部分的皮膚中,除了口唇、鼓膜、指床、乳頭、包皮內面、龜頭、小陰唇和陰蒂等極少部位外其他部位均有。手掌、足跖和腋窩小汗腺最多,其次為頭皮,軀幹和四肢的皮膚,屈側比伸側多。成人皮膚上的小汗腺200萬~ 500萬個,平均每平方厘米有143~339個,它因人種、年齡、性別及部位等有所不同。

3.小汗腺按其生理活動狀態可分為活動狀態小汗腺及休息狀態小汗腺。在室溫條件下,只有少數小汗腺有分泌活動,多數處於休息狀態。當外界溫度升高到32℃以上時,活動狀態小汗腺增加。身體各部位活動狀態小汗腺的數目是不一致的。如氣溫高於臨界水平(31℃~32℃)時,則全身皮膚可見到或多或少的突然出汗,稱為顯性出汗。當氣溫低於臨界水平時,汗腺分泌只能在顯微鏡下可見,稱為不顯性出汗。後者肉眼看不見,這不僅是因為汗珠太小,而且由於「汗」剛出表皮即被蒸發。

4.各部位汗腺的平均分泌量以軀幹部為最強,頭部、額面次之,四肢特別是掌跖處更弱。掌跖處汗腺密集而發汗量少。一般體部的汗腺為溫熱發汗,與體溫調節有關。與體溫調節無關的掌跖發汗相比,後者汗腺分佈密集度小而發汗量大。

5.除了外界氣溫的變化引起的出汗外,出汗還有精神性排汗(常發生在手腳心、手背、頭面及頸部,其次在前臂、小腿及軀幹)、由飲食辛辣、熱燙食物引起的味覺性出汗(多發生於口周、鼻、面頸部及上胸部)等。我們可以應用多種手段配合以盡快達到「遍身微汗」的治療目的。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