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更本源的差異體現是人的身體,它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本源。從這一本源出發,追溯中醫發展的本源,或許我們對中醫能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判斷。
●身體的定義是隨研究者的興趣而變化的,需要我們通過分析他們的思想而得出某個定義。在整個世界文化中,有各種各樣對身體的定義。
●《黃帝內經》作為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其身體觀的根本特徵是身心一體化。
身體是一個人存在的標誌。在這個世界上,人和人的差異體現在很多方面,如經濟、民族、思想、意識、精神、地位等,但這些都是外部的差異。人和人更本源的差異體現,應該是人的身體,它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本源。醫學是和人的身體打交道的,醫學的一切行為都指向人的身體。
那麼,從這一本源出發,重新認識中醫,重新追溯中醫發展的本源,重新對隱藏於中醫背後的身體進行全新的評價和檢視,或許我們對中醫能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判斷。
身體觀的概念
誕生於幾千年前的中醫,對「身體」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並形成了系統的「身體」思想。但「身體」是在西方科學語境中誕生的詞語,中醫並沒有關於「身體」的專門概念和專門論述。因此,要用現代西方語境中的詞語看待和認識中醫,首先要對「身體」的概念進行梳理。
什麼是身體
「身體」一詞是現代色彩非常濃厚的詞語,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於肉體。按照我們目前的生活習慣和所接受的現代教育,身體多是指具體的形貌,可以通過醫學的解剖和現代儀器設備檢查的有血有肉的軀體。這一血肉之軀不涉及心、神等問題。顯然,這樣理解的「身體」並不是我們要研究的。「身」字的意義很廣泛,除了指形體外,更與自我、生命等義相通。體,多指血肉形軀,也有心思之意。身與體之間存在著細微的差別,如《管子·君臣下》中有「四肢六道,身之體也」的語句。其實,在文獻經典中,「身」包括血肉形軀,也包括心靈,而且尤其重視心靈的德性。《論語》有省身、正身的說法,《孟子》更是強調修身、守身、誠身、安身,體現了中國哲學中身和心、物質和精神、天和人、人和社會是一體的,而不是二分的。
「身」、「體」兩個字連起來雖然在古代文獻經典中不多見,但畢竟為現代所常用。在古漢語向現代白話文轉化的過程中,單音節詞向復合詞轉換的總體趨勢中,出現了「身」、「體」與「身體」詞意的差異。這種差異也體現了中國古代的「身」、「體」是建立在中國古代有機自然觀基礎上的,是形、神、氣、志合一的人的整體,而現代語境中的「身體」是建立在西方近代科學的心物對立為分類原則上,偏重於身體的物理屬性。
什麼是觀
「觀」,即觀看、察看。如,世界觀就是怎麼看世界,人生觀就是怎麼看人生。而其背後,還有更豐富的哲學意蘊:它是所有重要文化活動和文明活動的意義、靈感、動機的無窮源泉,是一種視界對事物的透視,揭示了事物與這種視界的關係,更是一種理解、評價世界、生活和實在的方式。透過「觀」,揭示的是一種思維方法、思維方式,是看問題的思想。
在中國學術思想中,「觀」與政治、經濟、道德等各方面相聯繫,涉及政治秩序、社會生活、禮樂制度、倫理等各方面。「觀」不單純是一般的觀看、觀察,更是觀者「觀」的同時,反「照」自身。「身體觀」的研究就是要「觀」身體,而這裡有「觀」身體什麼,如何「觀」的問題。
身體觀的多樣性
儘管如此,對身體觀還是很難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更確切地說,身體的定義是隨研究者的興趣而變化的,需要我們通過分析他們的思想而得出某個定義。而這種身體的定義,又非常重要。因為這種定義所體現出來的視角和身體觀,不是因為我們可能找到一個單一的定義,而是因為我們找不到一個單一的定義。在整個世界文化中,有各種各樣對身體的定義。
「黃帝的身體」
不同於「蓋侖的身體」
西方醫學是二元論的身體觀,而中醫學理論基礎《黃帝內經》之身體觀的根本特徵是身心一體化。
美國學者費俠莉在進行中國醫學史的研究中,為了更好地向西方讀者介紹中醫學,在《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一書中使用了「黃帝的身體」這一模型來解釋「中國的身體」。這裡的「身體」,是宇宙論的而不是生物學上的「身體」。她通過對《黃帝內經》中的氣、陰陽和五行的分析,探討中國人的身體觀,並對氣、陰陽、五行進行了解釋。最後,得出結論:「黃帝的身體」是中國古代宇宙系統的延伸,「黃帝的身體」作為天地人合一的宇宙論模式而廣為人知。
為了更好地說明「黃帝的身體」,費俠莉指出了這個「黃帝的身體」不是西方古希臘醫學中「希波克拉底的身體」,也不是古羅馬醫學中「蓋侖的身體」。希波克拉底是眾所周知的「西方醫學之父」,然而,就樹立醫學規模與學術研究方法的貢獻而論,蓋侖才是西方醫學的奠基者。蓋侖不僅創立瞭解剖學學科,更重要的是開創了生理學實驗,令西方醫學的發展逐步剝落了古典醫學的哲學思辨部分,轉而以實驗精神、實證精神為本的科學方法建立現代醫學。
蓋侖從事解剖研究,專注於探討形體與功能之間無懈可擊的相互符合,驚歎於每一個器官的形狀完全體現在其用途上。「蓋侖的身體」與「黃帝的身體」所關注的內容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