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舉清陽治眩暈

國醫大師路志正常說,經典著作要學活,不可拘泥,要用在臨床上,不能停在嘴上,要抓緊時間學,反覆對照臨床,多看病例,才能慢慢體悟其中奧妙。我們這一代中醫,理論學了不少,總感覺臨床上不能運用自如。其實,我認為是缺少名醫點撥,想到這裡,不禁暗自慶幸這次難得的跟師機會。

一位眩暈患者,男,50歲。患眩暈多年,發作時感覺天旋地轉,甚至倒地,影響正常工作。曾在北京某大醫院診斷為內耳病變,並實行手術及中西藥物治療,病情逐漸加重。服用路老中藥兩次後(每次14劑),眩暈即止,半年多未發作。路老說「你看看他的病歷,用的什麼方子,為什麼?」我不禁有些緊張,路老是在考我。

認真看了病例,這個病人初診病歷是我寫的,有些印象,來時見其面色萎黃,精神不振,眩暈時作,工作勞累時加重,甚則跌仆,噁心嘔吐,伴有耳鳴如蟬,納差,眠不安,舌胖、質紫暗,苔薄膩,脈弦弱無力。當時路老辨證為清陽不升,濁陰不降。

處方:炒荊芥穗8克,葛根15克,蔓荊子10克,炒蒺藜12克,姜半夏12克,天麻12克,茯苓30克,生白朮15克,天南星10克,白殭蠶10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蘇荷梗各12克,茵陳12克,炒枳實15克,生龍牡各30克.

茶飲方:荷葉6克,蒼朮8克,升麻3克,炒薏苡仁20克,清半夏8克,茯苓15克,竹茹10克,玉米須15克,佛手6克,甘草2克,生薑一片。

看完後對路老說:「第一個方子用了半夏天麻白朮湯,加了祛風藥,第二方子好像是清震湯。」路老微笑,說,「再對照經典,體會一下」。這是路老的習慣,遇到問題,總是啟發我們自己思考。

下班後,又翻閱了一些書籍,對老師的用藥思路有了體悟,清震湯出自劉河間《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方用蒼朮、升麻、荷葉,原治「雷頭風」,功效燥濕理脾,升清散火,路老用其健脾升清之性,因為眩暈一證,雖分風、痰、瘀、虛等不同類型,但按升降理論,不外升多降少(如肝升太過)和升少降多(氣血不足)。

該病人久患眩暈、耳鳴,且平素勞心過度,精血暗耗,髓海失養,經云:「上氣不足,頭為之苦傾,腦為之苦鳴,目為之眩」,故應屬清氣不升之侯,且病人體胖、舌暗,苔膩,為痰濕內停之象。朱丹溪謂「痰之為物,隨處升降,無處不到」,所以應有痰濁上犯之證,路老用清震湯(升麻、荷葉、蒼朮)合荊芥穗、葛根、白殭蠶等風類藥助其陽以升清氣,半夏天麻白朮湯化痰降其濁,全方以升清陽為主,佐以降濁,可謂升降相依,清陽得生,濁陰得降,眩暈得除。

原來古人早已告訴了我們,看來我們對古人的東西,真得像路老說的那樣,要學活、多體悟,不能淺嘗輒止。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