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卷五十六
【處方】陳皮(醋炒),柴胡各6克, 川芎 ,枳殼(麩炒),芍葯各4.5克, 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主治脅肋疼痛,寒熱往來。
【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六
柴胡疏肝散--《準繩·類方》卷四引《統旨》
【別名】柴胡舒肝散、柴胡疏肝湯
【處方】柴胡2錢,陳皮(醋炒)2錢,川芎1錢半,芍葯1錢半,枳殼(麩炒)1錢半,甘草(炙)5分,香附1錢半。
【藥理作用】對泌膽功能的影響《實用中醫內科雜誌》(1989;1:11):王昕等用雄性大白鼠製成肝郁模型,然後用本方灌胃給藥,在腹腔麻醉條件下,做膽汁引流,記錄1小時膽汁流量。結果表明本方對肝郁動物的泌膽功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P<0.01),其具體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功能主治】疏肝理氣。主治因怒氣鬱而脅痛,寒熱往來,痛而脹悶,不得俯仰,喜太息,脈弦。現用於神經官能症、中耳炎等。脅肋疼痛。肝實脅痛,不得轉側,喜太息。
【用法用量】柴胡舒肝散(《驗方新編》卷五)、柴胡疏肝湯(《不知醫必要》卷二)。
【各家論述】1《景岳全書》:柴胡、芍葯以和肝解郁為主;香附、枳殼、陳皮以理氣滯;川芎以活其血;甘草以和中緩痛。2《謙齋醫學講稿》:本方即四逆散加川芎、香附和血理氣,治療脅痛,寒熱往來,專以疏肝為目的。用柴胡、枳殼、香附理氣為主,白芍、川芎和血為佐,再用甘草以緩之,系疏肝的正法,可謂善於運用古方。
【臨床應用】1神經官能症《四川中醫》(1989;4:23):一患者,自覺咽中有異物,多方檢查結果均無異常,並見精神抑鬱,時歎息,其症狀每隨情志波動而變化。治用本方加半夏、瓜蔞各15g。服藥2劑,咽部異物感明顯減輕,繼服5劑而痊癒。2中耳炎《四川中醫》(1989;4:23):一患者,自覺耳內脹悶堵塞,聽力下降。西醫診斷為「非化膿性中耳炎」。檢查:耳鼓膜輕度充血並呈內陷。證屬:肝氣鬱結,氣血凝滯。治用本方加陳皮、殭蠶各12g,菖蒲6g。服藥5劑,耳閉塞明顯減輕,繼服上方19劑,聽力恢復,余症消除。
【摘錄】《準繩·類方》卷四引《統旨》
柴胡疏肝散--《張氏醫道》卷十四
【處方】柴胡2錢,橘皮(醋炒)2錢,川芎(童便浸,切)1錢半,芍葯1錢半,枳殼(炒)1錢半,甘草(炙)5分,香附(醋炒)1錢半,山梔(薑汁炒黑)1錢,煨姜1片。
【功能主治】解郁調肝。主治怒火傷肝,脅痛,血菀於上。嘔血,脈弦數者。
【用法用量】水煎,食前溫服。吐血,加童便半盞。
【各家論述】《醫略六書》:柴胡疏肝木以解郁,山梔清鬱火以涼血,白芍斂肝陰以止血,川芎化凝血以歸肝,枳殼破滯氣,陳皮利中氣,香附調氣解氣鬱,薄荷解郁疏肝,甘草緩中以瀉肝火也;更用童便降火以滌瘀結。為散煎沖,生者力銳而熟者性醇,務使怒火頓平則肝郁自解,肝絡清和,安有脅痛嘔血之患乎!
【摘錄】《張氏醫道》卷十四
柴胡疏肝散--《醫醫偶錄》卷二
【處方】柴胡1錢2分,陳皮1錢2分,川芎1錢,赤芍1錢,枳殼1錢,醋炒香附1錢,炙草5分。
【功能主治】肝氣左脅痛。
【摘錄】《醫醫偶錄》卷二
柴胡疏肝散--《醫學傳燈》卷下
【處方】柴胡、黃芩、半夏、甘草、陳皮、白茯、白芍、香附、枳殼、玄胡。
【功能主治】痞塊,痛無形質,不時而發者,非痃即癖。
【用法用量】內熱,加山梔。
【摘錄】《醫學傳燈》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