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指出:「心主身之血脈」,認識到血液在脈管內是「流行不止,環周不休」的。還指出:「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內溉五臟,外濡腠理。」這把心臟與全身血脈的聯繫,血液在經脈中呈循環式的運行,內及於臟腑,外佈於肌肉,並為無休止的運行等。關於血液循環的幾個主要環節都提得很明確。再如對「肺朝百脈」的認識,頗似現代醫學所稱的「肺循環」。《黃帝內經》對靜脈亦有一定的認識。與希臘醫學相比較,公元前四世紀還不知道血液是流動的,公元二世紀羅馬醫學只認識到血液象潮水,並不知道循環,公元十三世紀阿拉伯醫學才開始認識到血液小循環,直到公元1628年英國的哈維才證明了血液的循環說,但比《黃帝內經》已經推遲了將近兩千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