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漢靈帝時舉孝廉,任郎中,後因病去官。後何進徵召為尚書郎。官渡之戰時,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他為儀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令。曹丕即王位後,拜為相國。
《三國演義》第78回《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寫到曹操患了頭風病,頭腦痛不可忍,急傳聖旨遍尋良醫治療,然而終不見效,眾官皆憂。華歆向曹操推薦了華佗,說「華佗字元化,沛國譙郡人也。其醫術之妙,世所罕有:但有患者,或用藥,或用針,或用灸,隨手而愈。若患五臟六腑之疾,藥不能效者,以麻肺湯飲之,令病者如醉死,卻用尖刀剖開其腹,以藥湯洗其臟腑,病人略無疼痛。洗畢,然後以藥線縫口,用藥敷之;或一月,或二十日,即平復矣:其神妙如此!」。於是,曹操派人星夜請華佗來診治,釀出了「神醫身死」的悲劇,曹操因無醫救治,也因頭風而死,這是後話。
《三國演義》中的麻肺湯或麻肺散,即麻沸散。麻沸散並非羅貫中的杜撰,它源於《三國誌·魏書·方技傳》。上面寫道:「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
這一段文言文,用現代語言表述就是「如果身體內部患病,扎針服藥的效用達不到患處,必須動手術剖開切除的,便讓病人服下麻沸散,一會兒工夫病人就像醉死一樣什麼都不知道,於是華佗就破腹取出患結。病患如果是在腸子裡,就切開腸進行清洗,再把腹部縫合,在傷口敷上藥膏,四五天後傷口便痊癒了,不再疼痛,病人自己也沒有感覺,一個月左右,傷口就會完全長好。」
華佗發明麻沸散不是偶然,他生活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當時河南、安徽、江蘇一帶是魏、蜀、吳三國相爭的戰略要地。在戰爭時代,必然有戰傷。由於缺乏麻醉藥,外傷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十分痛苦。華佗為了解除人民疾苦,刻心鑽研醫學古籍,勇於實踐。他根據《神農本草經》中關於烏頭、莨菪子、麻 、羊躑躅等功效的記載,又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創造了麻沸散。這是幾種具有麻醉作用的藥物組成的一個復方,經過多次試驗,確有良好的麻醉作用。華佗又將麻沸散和酒在外科手術前一起吞服,加強了麻醉效果。據記載,華佗曾用酒服麻沸散做過腫瘤切除、胃腸吻合等手術。
史書上沒有記載麻沸散的配方。不過據現代研究,麻沸散的主藥是莨菪子。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莨菪子「多食使人狂走」。莨菪子是莨菪的種子,「狂走」是由於服了一定量莨菪子之後,發生了麻醉作用而出現神智錯亂的現象。現在,人們已弄明白了莨菪子中的主要成分是東莨菪鹼和阿托品鹼。東莨菪鹼具有鎮靜、鎮痛的作用。應用較大劑量後,可產生催眠作用。《神農本草經》還記載了「烏頭」,說「其汁煎之,名『射網』,殺禽獸。」可見烏頭也具有麻醉藥的作用。
宋代以後,文獻中屢有記載的曼陀羅花,是中藥麻醉中常用的藥物。宋代竇材的《扁鵲心書》(公元1146年)簡要記述了曼陀羅花的麻醉功效,說「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傷人。」後來。李時珍親自試服了曼陀羅花,進一步證實了它的麻醉性能。曼陀羅花之所以能產生麻醉作用,通過現代科學實驗,明確了其有效成分是東莨菪鹼。(作者單位為河南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