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與疾病的關係

在人格諸要素中,與疾病關係最為密切者莫過於氣質與性格。氣質與性格是一個人內在穩定的心理特徵,不僅影響疾病的發生,而且對患病後的心理反應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轉歸等均有所影響。中醫學對人格與疾病關係的認識,多著眼於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靈樞·通天》即明確指出:「古人善用針艾者,視人之五態乃治之。」並對如何視人之五態確定診治原則作了具體的說明。明·李中梓特別重視診治疾病對病人個性心理特徵的認識,他在《醫宗必讀》一書中專列「不失人情論」,從性之「好惡」、「緩急」、「得失」、「慎疏」、「有無主見」出發使用適宜的治療方法。李氏指出:「動靜各有欣厭,飲食各有愛憎,性好吉者危言見非,意多優者慰安雲偽,未信者忠告難行,善疑者深言則忌,此好惡之不同也。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尊,貴者多自尊而驕恣悖理,此交際之不同也。貧者衣食不周,況乎藥餌;賤者焦勞不適,懷抱可知,此調治之不同也。有良言甫信,謬說更新,多歧亡羊,終成畫餅,此無主之為害也。有最畏出奇,惟求穩當,車薪杯水,難免敗亡,此過慎之為害也。有境緣不偶,營求未逐,深情牽掛,良藥難醫,此得失之為害也。有急性者遭遲病,更醫而致雜投;有性緩者遭遲病,濡滯而成難挽,此緩急之為害也。有參術沾唇慎補,心先痞塞;硝黃入口畏攻,神即飄揚,此成心之為害也。有諱疾不言,有隱情難告;甚而故隱病狀,試醫以脈;不知自古神聖,未有餘望聞問而獨憑一脈者。……此皆病人之情,不可不察也。」明·綺石《理虛元鑒》論個性心理特徵與發病的關係說:「顧私己者,心肝病少;顧大體者,心肝病多。不及情者,脾肺病少;善鍾情者,脾肺病多。任浮沉者,肝腎病少;矜志節者,肝腎病多。」對虛勞病論治,則針對不同個性之人,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法,指出:「虛勞之人,其性情多有偏重之外,每不能撙節其精神。故須各就其性情所失以為治。其在湯(蕩)而不收者,宜節嗜欲以養精。在滯而不化者,宜節煩惱以養神。在激而不平者,宜節忿怒以養肝。在躁而不靜者,宜節辛勤以養力。在瑣屑而不坦責者,宜節思慮以養心。在慈悲而不解脫者,宜節悲哀以養肺。」

中醫學對性格勇怯與疾病關係的認識較為深刻,認為性格勇怯不同,則對致病因子的反應、病機轉歸預後及對針藥的耐受性等方面均有所區別。《素問·經脈別論》指出,對於驚恐刺激、意外困難、勞苦夜行、涉水跌仆等情況,勇者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故不易發病,即使發病也易已;相反,怯懦者在惡劣的條件下則易於發病。所謂「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勇、怯不同,其形氣的強調,皮膚的厚薄,筋骨的堅脆,耐痛的程度亦有差異,故在針灸方法的選擇、刺激強度與時間的確定等方面,亦應因人而異。

現代醫學心理學對個性心理特徵與疾病的關係有較深入的研究,一般認為神經症、心身疾病,心理社會適應不良所致綜合征、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均與個性心理特徵有關。不同性格氣質類型者易患的疾病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疾病傾向性。例如,多血質者易患與脂質代謝有關的心血管疾病或代謝性疾病: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高血壓、膽系疾病等;抑鬱質者易患神經衰弱、內臟下垂、哮喘病、潰瘍病、便秘、心動過速;膽汁質者易患骨關節類外科疾患。對心腦血管病研究發現, A型行為者冠心病發病率為B型行為者的兩倍多,心肌梗塞復發率為 B型行為的五倍。A型行為者的原發性高血壓、腦中風發生率也明顯增高。近年又提出 C型行為的概念,它表現為明顯的焦慮、抑鬱、悲觀失望、消極沮喪、好感情用事、缺乏理智和社會支持感等。初步研究表明,C型行為者較易罹癌症等疾病。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