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FS:CONTENT_START]

(一)構建中醫學精氣生命理論

中醫學的精氣學說是研究人體內精與氣的內涵、來源、分佈、功能、相互關係及其與臟腑經絡、組織器官關係的理論。古代哲學精氣學說關於精氣是宇宙本原的認識,對中醫學中精是人體生命之本原,氣是人體生命之維繫,人體諸臟腑形體官竅由精化生,人體的各種功能由氣調控等理論的產生,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1.對中醫精學說建立的影響

中醫學的精,一般是指有形的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它與氣相對而言,存在著有形與無形、具體與抽像的區別。中醫學精概念的形成,一方面來源於古人對人類生殖繁衍過程的觀察與體驗,是由對生殖之精的認識發展而來。如《靈樞 ·本神》的「生之來謂之精 」、「精時自下」,《靈樞 ·決氣》所說的「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等等,都是就此而言。另一方面,古代哲學精氣學說中精氣是宇宙萬物本原的思想,滲透到中醫學中,對精是人的形體和精神的化生之源,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的認識產生,起到了類比推理的方法論借鑒作用。

古代哲學中水為萬物本原說,對中醫學精概念的形成,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管子 ·水地》篇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 」又云:「人,水也。男女精氣合

而水流形。」水即是精,水生萬物的認識,對兩性結合產生新生命的認識形成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2.對中醫學氣理論形成的影響

中醫學的氣,是指人體內生命力很強、不斷運動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既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激發和調控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以及信息傳遞的載體。中醫學氣理論的形成,雖然也源於對人體各種顯而易見且至關重要的生命現象如呼吸之氣、人體散發的可見熱氣、體內上下流動之氣的觀察、體悟、抽像,但更重要的是受到哲學精氣學說的影響。首先,中醫學借用精氣學說氣的本原性、運動性的特點,以說明生命的物質性和運動性,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原道》說:「人受天地之氣,以化生性命也。是以形者生之捨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氣充,氣耗形病,神依氣立,氣納神存。」生命起始於氣之聚合,終止於氣之離散,一旦氣絕,生機便息。而氣不斷運動的屬性,也使生命表現為物質的運動過程,即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變化過程。

其次,受元氣一元論思想的影響,中醫學借用哲學含義的氣以概括組成人體的各種基本物質,如《靈樞 ·決氣》云:「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此「一氣」即泛指組成人體的各種物質,是物質概念的同義詞。若分而言之,則又可細分為精、氣、津、液、血、脈等等,誠如張介賓《類經》所說:「蓋精、氣、津、液、血、脈,無非一氣之所化也。」就「精、氣、津、液、血、脈」中的氣而言,中醫學又認為一身之氣可分化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和各臟腑經絡之氣等,形成中醫學的「氣本一氣說」。

再次,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相互感應之中介的認識,影響於中醫學理論,促進了中醫學將人體之氣視為生命信息之載體理論的產生,並以此來解釋人體臟腑之間、臟腑與體表組織器官之間以及人體與外環境之間的關係。


3.對中醫學神理論形成的影響

根據哲學精氣學說,精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動力之所在,而神則是對由精氣所化生的自然界萬物神秘難測的變化現象的描述。如《荀子 ·天論》指出:「列星隨旋,明暗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 」這種神指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認識,滲透到[FS:PAGE]中醫學中,對中醫學神概念以及相關理論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

中醫學的神,一方面是指反映整個生命存在狀態的活動表現,包括代表人體生長壯老已、臟腑氣血運動變化的現象。如《靈樞·本神》說:「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父精母血相合形成胚胎,並賦予原始活力,由此形成新生命。這種由先天精氣媾合所產生的新生命即是神。《素問·移精變氣論》所說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神,即指生命活力盛衰的外在表現,臨床診斷中「望神 」即是指此而言。另一方面,中醫學又賦予神以醫學認識的內涵,用以指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靈明神氣,以及這種靈明神氣所具有的精神意識思維情感等心理活動。如《素問 ·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張介賓《類經·藏象類》注云:「心為一身之主,稟虛靈而含造化,具一理以應萬機,臟腑百骸,惟命是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又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神無營於眾物。」「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 」(《素問·針解》);

「積神於心,而知往今」 (《靈樞·五色》)等,則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精、氣、神各有不同的含義,但又密切相關,被合稱為人身之「三寶 」。精、氣、神之間的關係,可區分為有形和無形物質(精與氣)與生命活動,以及精、氣與心理活動的辯證關係兩個層面。但對這兩個層面關係的論述,又往往是交錯在一起展開的。精與氣的關係,類似於合成與分解之類方向相反的基本代謝活動。無形可以聚合成有形,氣可生精,「精乃氣之子,……積氣以成精」(《脾胃論》);精成之後,又可化而為氣,「蓋精能生氣」(《類經》)。氣以精為體,精以氣為用,精和氣之間的相互關係,體現了無形與有形之間的相互轉化。在這種精與氣的相互轉化中,顯現出各種生命活動,產生了人的心理活動。因此,神是由精與氣所派生的,精與氣是神活動的物質基礎。但是,「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類經》卷一)。儘管人的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是在形體和物質運動基礎上產生的,但它又反饋地作用於精、氣,影響著人的整個生命過程。對此,《養生三要·存神》辯證地指出:「聚精在於養氣,養氣在於存神。神之於氣,猶母之於子也,故神凝則氣聚,神散則氣消。 」汪綺石《理虛元鑒》也指出:「以先天生成之體質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後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治之原不相離。」換言之,健全的心理和協調的生理活動既依賴於軀體,又影響著軀體,三者的有機整合和協調,才能使人的生命活動處於有序穩態。


(二)構建中醫學整體觀念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強調在觀察分析和研究處理生命現象的有關問題時,必須注重生命本身所存在的統一性、完整性、聯繫性,以及生命體與其所處自然環境的聯繫性。精氣學說與中醫學整體觀念的關係,主要反映在從氣本原論或本體論的角度闡明了整個物質世界的統一性,即用天地陰陽二氣相合的觀點說明萬物的產生,則宇宙萬物由共同的基質構成,因此,部分中就必然蘊涵著整體的功能與信息,整體與部分之間即有著相類、相通的特徵,氣因此也成為宇宙萬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中介。就生命體內部而言,氣作為基本物質,不僅構成了人體各個有形的組織器官,而且還瀰散於軀體之內,游移於各組織器官之間。物質組成上的同一性和無形之氣的貫通期間,從而使人體各組成部分之間密切關聯,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也正由於物質組成上的同一性和無形之氣的貫通維繫,局部病變可以影響整體,整體病變也可反映於局部;臟腑之間、內臟與體表之間也可在病理上相互影響。這也是臨床診[FS:PAGE]斷中能「以

表知裡」、「司外揣內 」的原因所在,是臨床上通過推拿、按摩、針刺、艾灸、藥物治療疾病取效的機理之所在。

就生命體與所處的自然環境而言,人與自然界密切相關,這是由於人與自然萬物有著物質的同一性。人和自然界存在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而這些都離不開氣的中介作用。所以說:人以天地之氣生」(《素問 ·寶命全形論》),「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問·六節藏象論》)。人體的「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於天氣」(《素問 ·生氣通天論》)等,正是通過「氣」的中介。人仰賴於天地自然之氣的同時,也感受著天地日月各種信息,並在生理和病理等生命全過程中產生著各種相應的反應,這正是因為氣的作用,才使人與自然之間表現統一性。

另外,從氣範疇本身而言,它是建立在直觀基礎上推衍出來的一個非確指的概念,具有非結構性與整體關聯性的特徵。即氣無邊無形,「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管子·心術上》);氣大化流行,「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行於天地之間 」(《管子 ·內業》);氣貫通虛實,「天地之氣,貫穿金石土木,曾無留礙 」(《夢溪筆談》卷二十六),「虛空即氣 」(《正蒙 ·太和》),「氣常相接無間斷」(《朱子語類》卷三);氣範圍一切,「陰陽二氣充滿太虛,此外更無他物亦無間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範圍也」(《正蒙注·卷一》)。視氣為一個生生不息的連續過程,強調了氣的存在和變化的連續性和不可分割的整體性。把氣範疇的這種整體觀推廣到外在的對象上去,就構成了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方式。


(三)說明生理現象和病理過程

中醫學理論用氣學說來解釋人的生理和病理,同時也派生出了醫學理論中的氣學理論。醫學中的氣是哲學理論中氣的延伸和分支,是哲學氣範疇的具體化和明細化,並由此派生了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筋氣、脈氣、骨氣、上氣、中氣、谷氣、清氣、濁[FS:CONTENT_END]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