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頭痛證治辨析

《傷寒論》中涉及頭痛見證的條文,共有17條。其中「太陽病篇」12條、「陽明病篇」、「少陽病篇」、「厥陰病篇」各1條,「霍亂病篇」2條。在這些條文中,對於頭痛的論述,有的在討論主證時提出,有的在論述兼證、變證、傳變、並病或作為辨證之根據而提出。由於敘述的先後不同,方式不同,其表達的意義也不盡相同。本文擬就該書對頭痛證的論述,從病因病機和辨證論治兩個方面做以下辨析。

病因病機15條,歸納為4點

一是邪犯肌表:屬太陽感寒證。由於六淫之中,風善行而數變,多夾寒邪襲人,太陽主表,為人身之藩籬,足太陽膀胱之經脈上循項背,若風寒客之,循經上犯,則見「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第1條)之太陽證;若風寒鬱於肌表,陽氣被遏,則為表實證,則見「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第35條);若衛氣不固,肌腠失密,則為表虛證,則見「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第13條);若太陽表邪不解,邪犯太陽,經脈不利,則頭痛不除,如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又如第134條:「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屬少陽受邪證,由於少陽位於半表半里,邪郁少陽之半表,亦有頭痛一證。如第256條:「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為太陽與它經並病證,若邪犯兩經,太陽與它經並病,亦可因邪郁太陽,經氣不利而出現頭痛,如第142條:「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其中「頭項強痛」,則因太陽經氣不利之所致。又如第92條:「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四逆湯方。」此條「發熱頭痛,身體疼痛」皆為邪郁太陽,經氣不利所致,然「脈反沉」,為少陰受病。太陽與少陰並病,裡急於表,故「當救其裡」。

二是太陽誤治:太陽受病,若因誤治,太陽經氣不能通利,則頭痛不能解除。如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此條言治不如法,邪與水結,致太陽經、腑之氣皆不通暢所致之頭痛項強。又如第140條:「太陽病,下之……脈細數者,頭痛未止。」此條言太陽病誤下之後的各種變證。「脈細數」為誤下邪傷少陰。「頭痛未止」,則因太陽之邪氣未解。再如第110條:「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此條言太陽病誤用火療,當「大便已」病情轉愈時,突然出現頭痛。對此頭痛的成因的認識有二:一種以成無己為代表.認為此頭痛系「陽氣降下,頭中陽虛」所致;另一種以黃坤載為代表,認為「便通而頭痛者,如爐底壅塞,火焰不升,一通則火即上炎。」總之,此頭痛為誤治之後,病情向愈而產生的一種變化。

三是寒飲上逆:屬外感風寒,引動水飲證,若水飲內停為外邪所引動,上逆攻沖頭腦,亦可致頭痛。如第152條:「太陽中風,下利內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此條所言「頭痛」,則因外邪引動水飲,水飲上犯所致。此頭痛與表證頭痛不同,其特點為「發作有時」,表證頭痛,則痛無止時,屬陽明中寒,飲邪上逆證。若陽虛胃寒,飲邪內聚,濁陰上逆亦為頭痛。如第197條:「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此條所言為中陽虛寒,濁陰上逆之證。其中嘔、咳、厥冷反映水飲上犯之本質,若無此類症狀,則說明並無水氣上逆,因而不致出現頭痛。由此觀之,就頭痛與咳喘厥冷而言,頭痛為標,嘔、咳、厥冷為本。屬肝寒胃虛,濁陰上泛證,因足厥陰肝脈與督脈上會於巔頂,若肝胃虛寒,濁陰不化,循經上於巔頂,則見「乾嘔,吐涎沫而頭痛」(第378條)等證。此條頭痛特點為痛在巔頂。

四是霍亂初起,亦有頭痛。如第383條:「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此名霍亂。」此條指出了霍亂的主要證候。方有執關於「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外感也;吐利,內傷也」的論述,對霍亂頭痛的性質作出正確的解釋。

辨證論治11條,列方10首

對於邪犯肌表之頭痛,治以辛溫解表。太陽感寒證見頭項強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者,予桂枝湯;若頭項強痛,惡寒,體痛,嘔逆,咳喘,無汗,脈緊者,予麻黃湯。若表邪未解,頭痛,發熱,便結者屬陽明腑實者,治宜瀉熱通便,方用小承氣湯。少陽受邪頭痛,當和解表裡,予小柴胡湯。太陽與它經並病,若與少陽並病之頭項強痛,宜用刺法,刺大椎、肺俞、肝俞;若太陽與少陽並病之發熱頭痛,脈反沉者,宜回陽救逆,方用四逆湯。

對於太陽誤治之頭痛,病變在七日以上,「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經穴),使經不傳則愈」(第8條)。若太陽表邪不解,服桂枝湯無效,或用下法,以致頭項強痛,發熱無汗,而有水飲停聚之兼證者,治宜和解表裡,方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太陽下後,脈細數,頭痛未止,為太陽本證,可予桂枝湯;誤下成結胸者,治宜逐水破結,方用大陷胸湯;發黃者,治宜清熱利濕,可予茵陳蒿湯;誤用火療而成火逆證轉愈時,大便已,頭卓然而痛者,可予理中丸。

對於寒飲上逆之頭痛,若外感風寒,引動寒飲證,則見漐漐汗出,發作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宜攻逐水飲,方用十棗湯;若陽明中寒或肝寒胃虛,濁陰上泛證,而嘔、咳、厥冷,或乾嘔吐涎沫者,治宜散寒降逆,方用吳茱萸湯。

對於霍亂初起之頭痛,證見頭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宜外疏內利,方用五苓散;若寒多不用水者,宜溫中散寒,方用理中丸。

(文中條文序號均依宋本《傷寒論》)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