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觀念需要在發展中不斷修正

梳理中醫發展緩慢的緣由,除了自身特點和歷史原因之外,應當還有觀念的因素。從一般意義上來講,觀念是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對事物形成的總體認識。它既反映了事物的客觀性,同時又有主觀理解,是主觀與客觀認識的系統化集合體。但是,由於認識的歷史局限性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決定了觀念會隨時間變遷和認識深化而不斷修正。由於中醫理論與實踐的獨特性,在與中醫相伴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形成了一些與對待西醫不同的認識觀念,這些觀念對於區別西醫和把握中醫自身規律具有重大意義。但也必須看到,有些觀念因為把握不夠準確甚至理解片面,對研究和發展中醫的思維產生了負面影響。所以,在推進中醫發展的過程中,除了需要解決思路與方法的問題,還要對已有觀念不斷進行修正。中醫界對以下幾種觀念的認識就有討論的必要。

  「慢中醫」觀念

在與西醫的比較中,人們發現無論是治療節奏還是療效,中醫都表現出了一個「慢」字,於是社會便有了「慢中醫」的稱謂。的確,客觀比較,中醫在很多地方是比西醫慢。但是,這是否說明中醫的本質就是慢?就是快不起來?顯然不是。中醫本來就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大法,「急則治其標」就是應對緊急病情而快速救急的法則。在古代醫籍中,無論針灸還是湯藥,效如桴鼓的案例並不少見。「慢中醫」作為一種社會認識被接受時,便成為一種觀念,就不易改變了。不僅如此,中醫界有人還將這種「慢」當成了一種優勢,所謂「慢工出巧匠」。巧在何處?巧在中醫治病求本,所以需要時間,需要慢慢調治。君不見時代在發展,節奏在加快,時間如此金貴的當下「慢」已與現代人的生活標準不相符合了。為什麼中醫的市場需求出現下降,為什麼連農民看中醫的比率也不如以往,原因不難想像。

「慢中醫」觀念的弊端在於讓中醫自己也沒有了「快起來」的念頭,自己也認為不如西醫快,這才是可悲的。由於「慢中醫」觀念的長期影響,中醫研究很少有關於中醫「增快療效」的內容,雖然出現了一批從劑型改革加快療效的藥物,還是因為發生個別問題而引來種種責難和質疑。其中有技術問題,但也不能排除觀念方面的因素,似乎中醫只能靠湯劑來慢慢調治,快就必然出問題。無怪乎總有人說中醫只能治療一些慢性病,一遇到急症就束手無策。古人尚且有立竿見影之效驗,現代中醫怎麼就不能在提高療效速度上有發展呢?

治病求本是中醫的優勢,但不能因為治本就得慢下來,「慢」會使優勢變為劣勢。從本治療與慢沒有必然的聯繫,「緩則治其本」,只是說病情不急時可以從本而治,並不是說從本而治,療效就一定慢。「非典」盛行時期,應對突如其來的病勢,中醫同樣發揮了快速救急的作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疫情,承擔防治重任者都是中醫。為什麼在治療一般疾病時,中醫就慢了下來呢?中醫必須破除已有觀念的禁錮,讓中醫的療效也快起來,只有快進來,才能凸顯中醫的優勢,才能強大中醫的優勢。

  「動態辨治」觀念

「辨證論治」的優勢不僅在於它具有辨證性,還在於它具有「動態」的認識觀,治隨證變,動態調整。應該說,動態辨治是中醫的重要特色之一。但是,由於過分強調辨治的動態性,似乎中醫的「證」始終處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不穩定狀態,沒有穩定的規律可循。像有人認為的那樣,中醫治病法無定方;甚至有人竭力反對將中醫的病證進行分型,認為這樣違背了中醫的動態辨治觀,會束縛中醫靈活多樣的辨治思路。這是對「動態辨治」思想的機械理解。由於這一觀念的長期影響,中醫的證型研究始終處在一個有爭議的狀態,使更為深入、更為規律的東西難以呈現出來。

從哲學上看,物質既是運動的,又是靜止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因為事物的相對靜止,使事物具有了穩定的性質和確定的狀態,人們才能區別和認識它們。如果事物瞬息萬變,萬物都像一股不可名狀的旋風,世界就無法認識。」同樣,疾病在總體上是不斷變化的,但也存在相對靜止期,傷寒病的六經辨證、溫病的衛氣營血辨證,都說明在疾病發展中存在著相對靜止狀態,因為有相對靜止,傷寒病和溫病才能表現出不同的發展階段,才有了不同的辨治類型。

認識疾病發展中的相對靜止,才可能對疾病不同階段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研究,才有條件去認識和把握疾病不同證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疾病在相對靜止階段不是說停止了運動,是指其變化只表現為一種量的積累,還保持著自身性質的穩定性,未發生本質的改變。如果疾病的性質沒有相對穩定階段,便不會有六經辨證與衛氣營血辨治規律的發現。因此,既要動態地把握疾病的發展,又要認識到疾病發展中相對穩定的靜止階段,在動態發展中把握疾病證型的變化規律。當我們理解了事物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關係,就不會再對證型的存在產生懷疑和爭議。只有對證型有了深刻認識,才能從更深的層面上把握疾病發展的總體規律。也只有精準地把握了證型的病機關鍵和靶位,才能形成穩定而高效的方藥。

  「個體差異」觀念

一首方能否適用於患者群體,答案是有爭議的。因為中醫向來強調因人因地治宜,尤其強調「個體差異」,這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和優勢。所以,不少人認為患者個體不同,用方也不同,一方用於多人,是不符合辨證論治根本精神的。為什麼歷代名方大多閒置而少有人研究,因為個體差異,什麼方都要加減,都要拆開用,原方研究意義不大了。於是逐漸形成一個普遍認識,一方統治多人,是中藥西用。

病之所以為病,是因為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特徵表現。符合這些特徵表現的,就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治療。不同人患有相同病證,首先具備的是疾病的共同證候特徵,然後才是個體差異。也就是說,在主要特徵上患者群體的表現是一致的。這就為「一方統治」建立了基礎。主要證候反映的是疾病的主要病機,是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是抓住了疾病的根本。除了青蒿素外,又如丹參滴丸、清開靈注射液等,都是「一方統治」的代表,而且效果顯著。中藥研究,注重個體差異是中醫特色,需要弘揚,但是,也不能因此否定「一方統治」的事實。歷代名醫為我們留下了難以計數的有效方劑,束之高閣是極大的浪費。要客觀地看待共性與差異的關係,共性是主要的,差異是次要的,不要將差異與共性的主次關係顛倒。要善於研究病證的主要矛盾,善於研究病證的共性,讓沉睡千年的古代名方重新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之,傳統觀念在維護中醫特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不能片面和僵化,隨著認識的深化需要進行不斷修正,只有如此,才具有鮮活持久的生命力。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