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醫德的發展

晚清時期,許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主義思想的醫生,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充實了我國醫學倫理思想的內容。這時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孫中山和魯迅。孫中山(公元1866—1925年)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早年學醫,1892年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他懷著「醫亦救人之術」的意願學醫。他的倫理思想是講「仁愛」,這是他思想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濟世為懷」,「粟金不受,禮物仍辭」,被人奉為「孫菩薩」。魯迅也是懷著「醫學不僅可以給苦難的同胞解除病痛,但願真的還可以成為我們民族進行社會改革的槓桿」的希望學醫的。這兩人都是從醫家成為革命家、從醫人轉為醫國,從重醫德進而重政德的代表。

民國時期,隨著西方醫學在我國的進一步傳播和發展,出現了西醫和中醫問題的長期論爭。當時有三派觀點:一派主張全盤西化;一派主張完全復古;一派主張中西匯通。這三派中,中西匯通派,看到了中西醫各自的長處,如施今墨、惲鐵樵、張錫純等代表人物,他們在主張中西醫相互學習和促進祖國醫學發展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從此在我國逐步形成了中醫、西醫、中西結合併存,共同造福人類健康的新局面。

1932年6月,愛國學者、現代醫學教育家、我國醫學倫理學先驅宋國賓(公元1893—1956年),撰寫出版了我國第一部醫學倫理學專著《醫業倫理學》,他在書中以「仁」、「義」這一傳統道德觀念為基礎,對「醫師之人格」、「醫生與病人」、「醫生與同道」、「醫生與社會」的「規己之規」作了精闢的論述,強調醫生必須加強醫德修養,「良醫當勤其所學,忠其所事,出其熱忱,修其儀表。」他的學說,不僅在當時具有「眾醉獨醒之卓見」,而且為我國近、現代醫學倫理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近代倫理學的發展使醫學人道主義精神得到了昇華,突出體現了高度的愛國主義、人道主義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色。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